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生猪疫苗注射是预防疫病、保障猪群健壮的重要措施。正确的注射技术和规范操作直接影响免疫效果,下面内容从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两方面进行说明:一、疫苗注射技术要点1. 注射方式选择肌肉注射(最常用): 部位:颈部(耳根后5~8cm,肩胛前缘)或臀部(避开坐骨神经)。 操作:垂直进针,回抽无血后缓慢推注,避免注入脂肪层(吸收不良)。 适用疫苗: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等灭活苗或弱毒苗。 皮下注射: 部位:耳根后方或大腿内侧皮肤松弛处。 操作:捏起皮肤形成皱褶,斜向刺入皮下层。 适用疫苗:圆环病毒疫苗、支原体疫苗等。 其他方式: 鼻腔滴注(如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口服(如某些腹泻疫苗)等,需按说明书操作。2. 操作流程1. 疫苗准备: 检查疫苗有效期、性状(无沉淀、变色等),回温至25~30℃(冷藏疫苗需提前放置常温)。 稀释冻干苗时,按说明书使用专用稀释液,现配现用。 2. 器具消毒: 注射器、针头高压灭菌或煮沸消毒,一猪一针头(防止交叉感染)。 针头规格:仔猪用16~18号(短针头),育肥猪/母猪用18~20号(长3~4cm)。 3. 保定猪只: 使用限位栏或助手辅助,避免挣扎导致针头断裂或注射部位偏差。 4. 规范注射: 注射前酒精棉球消毒皮肤,注射后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剂量准确(使用连续注射器校准),避免漏液或过量。二、注意事项1. 疫苗管理冷链运输:全程2~8℃避光保存,禁止反复冻融(灭活苗冻结后失效)。 失效判断:出现分层、变色、异物时立即停用。 2. 健壮情形仅对健壮猪群免疫,下面内容情况暂缓: 发病期、高烧、严重寄生虫感染。 分娩前后3天的母猪、阉割或转群后1周内。 3. 免疫程序遵循“一猪一针头”,防止疾病传播(如非洲猪瘟可通过血液接触感染)。 不同疫苗间隔7~10天接种,避免免疫干扰。 首次免疫仔猪需注意母源抗体干扰(如猪瘟首免建议21~28日龄)。 4. 应激处理夏季选择早晚凉爽时段注射,冬季提前回温疫苗。 免疫后添加多维电解质饮水,减少应激反应。 5. 不良反应应对轻微发热或食欲减退:一般1~2天自愈,无需处理。 急性过敏(呼吸急促、倒地):立即注射肾上腺素(0.1~0.2mg/kg)。 6. 记录与监测记录疫苗批次、注射日期、剂量,便于追溯。 免疫后2~3周抽血检测抗体水平,评估效果。三、常见错误与风险1. 注射部位错误: 颈部注射过靠前易伤及脊椎,过靠下可能注入脂肪。 2. 针头重复使用: 导致针头变钝(增加疼痛)、传播血液性疾病。 3. 疫苗混合使用: 不同疫苗随意混合可能产生拮抗影响(除非说明书明确允许)。 规范操作需结合科学免疫程序(如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建议首次操作由兽医指导。免疫后密切观察猪群情形,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免疫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