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弘扬佛法时,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避免哪两种误区? 弘扬佛法目的是什么一、弘扬佛

弘扬佛法时,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避免哪两种误区? 弘扬佛法目的是什么一、弘扬佛法时,应当釆用什么样的技巧海龙师兄说的对,自己学透最好。弘扬佛法,还有什么比自己成就佛法更好呢?这才是对佛的最好供养,对佛法最大的弘扬。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只护持,不攻击,光学好样子,不看坏样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忏悔。二、佛教怎样弘法?依教奉行。能够得到感化的都是有善根的。弘法不一定要讲法,而是表法。末法时代,净土念佛法门就是普度众生之法。南无阿弥陀佛三、怎样才能把佛教文化产业做好做大做强!!!随喜1.佛教文化事业,是佛教的付产品。佛教兴,产业才能兴。因此应对佛教护持起积极影响。特别是佛学院,未来的灵魂导师。2.应该了解正法,抓住佛法的核心,发美德清净的愿心,以众生的需要开发心灵产品。从产品引生对佛教的欢喜和正念。这就是菩萨事业。3.心灵产品的开发,需求量巨大。因此找到好的载体,结合各种古今中外国艺术形式宣传推广佛教。丰富文化产业链。用艺术的形式帮助众生。4.结合各种社会佛教资源,积极从事传播职业,特别注重媒体的力量,如电影动漫音乐等,打造清新形象,积极推动公益。成就慈善品牌。成为佛教信众积极支持的产业,则必会成功。四、佛教基础聪明有哪些?只是出家的话,不必要对佛教有一定了解。然而如果有信念则会优先选择。然而出家之前可能会要求背诵早晚课,这个早晚课采用的课本不同,内容也有不同,去出家的寺院会提供要背诵的内容。出家完成一年的沙弥任务,则必须开始进修戒律了。之后就是随着个人研读,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五、西藏密宗佛教是大乘还是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西藏密宗喇嘛教之间的详细区别是什么?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在修行方式、修行目的和佛陀观等方面有许多不同看法。所谓“乘”,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想法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全球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全球,从而成就佛果。因此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然而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开门见山说,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一个教主、导师,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接下来要讲,在修持技巧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聪明)、“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考和行动技巧)。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想法是大乘佛教想法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其中一个。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聪明,他们认为这六种技巧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规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规则和技巧。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想法学说称之为“菩萨想法”,把自己的修行操作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灵魂主题,但对客观全球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技巧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影响“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想法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灵魂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技巧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想法,特别是早期大乘想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密宗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宗派。早在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的藏传佛教,就传入密部经典。8世纪间印度密教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到藏弘法,建有密教的根本道场桑耶寺。其后又有法称来藏传瑜伽金刚界法、大曼荼罗等灌顶;无垢友、施戒等来藏译出《集密》等许多密宗典籍。密教在西藏得到了流传。但公元841年赞普朗达玛禁佛时受到了严厉的打击。直至10世纪,藏地阿里地区统治者智光派沙门宝贤等赴印进修“集密”、“时轮”等经续、注释及仪轨等。并迎请印僧作信恺、作莲密、佛祥静、佛护、莲花密等来藏翻译显密经论,而以瑜伽密部尤其是《集密续》为重点。东印度僧人法护及其弟子等也在藏地译出许多前所未有的密乘典籍,使密教在藏地又得到弘传。11世纪中期,中印度超戒寺僧人阿底峡应请入藏,宣扬显密观行教法,使密教得到相应进步。其弟子续其法灯,弘通无上瑜伽,首开西藏密教噶当一派。顺带提一嘴,弘传密教的,还有宁玛、噶举、萨迦等派。15世纪初,宗喀巴及其弟子贾曹杰、克主杰等创立格鲁派。下传达赖、班禅两大系,为现今藏地盛行的一大密宗教派。西藏密法一般分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但密宗各派几乎全以无上瑜伽部各种教授为主要修习法门。无上瑜伽部又分为三部。其中父部奉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为本尊;母部奉胜乐金刚、喜金刚为本尊;无二部奉时轮金刚为本尊。藏传佛教就是俗称的喇嘛教属于大乘佛教。至于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开门见山说,从信念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全球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念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素质,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念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聪明)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因此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聪明),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接下来要讲,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区别:一、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唐代虽然译过一些密经,但都属下部密,而且早已绝传。有人将净土宗划为密宗,但从教义上衡量,这种见解恐怕难以成立。藏传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传佛教独有的密法是无上密,所谓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无上密中才有,由于下三部密宗中随有多种成就的修法,但都没有幻身和光明识的修法,而即生成佛却离不开这两种双运成就。 二、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虽然各派对中观二谛义的领会方面有千差万别,但没有一个尊唯识见者。唯识学研究唯识学研究只是为了从反面认识中观见,唐玄奘师出唯识宗门,故在东土弘扬法相唯识学,对唐下面内容的汉传佛教影响极大;六祖《坛经》解说事理契合中观,但后期禅家轻视经教,虽言重理,但不学经论而所得之“理”,也很难说清是什麽样的“理”。现在的汉传佛教大部分是净土宗,净土家认为:理深解微,未世断惑证理甚难,乘佛原力,往生净土为易行之道,因此,不习中观唯识之理,只诵经典、佛号求往生。由於这些缘故,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事理二谛的见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三、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於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天然环境和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念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往实在了说,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虽然有以上这些不同点,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义方面没有什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麽不同。不同点,只表现在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方面。 密宗的区别是相对于显宗来说的:密宗,在中国佛教中,被列为十大宗派其中一个,又称为秘密教,或简称密教,其别称为喇嘛教,是从西藏语的习性而来,由于西藏流行密教的出家僧徒,称为喇嘛,因此便以喇嘛而名教,实以人事作为教派的代名。密宗起源的传说,约有两途: (一)从传统佛教的觉悟,认为释迦牟尼入涅盘以后几百年间(公元150—公元250年间),印度佛教中,出了一位龙树菩萨(又一说是龙猛菩萨),打开了释迦佛留在南印度的一座铁塔 ,取出密宗的经典,从此世上便有了密宗的流传。到了中国唐朝玄宗时代,有三位印度的密宗大师来到中国——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便传下了密宗的教门。再到宋末元初,由蒙古人带入了西藏的密教,经过融会以后,到了明朝永乐时期,认为密宗过于怪异,便下令废逐,以后就一直流传在日本,这在中国佛学史上,后来便称它为东密。 (二)从西藏密教的传说,认为释迦佛的一生,所传授说法的重点,都是可以公开讲说的,因此便叫它为“显教”。至于具有快速成佛的秘密修法 ,释迦恐怕说出来了,会惊世骇俗,因此终他的一生,便不肯明言。到他涅盘后的八年,为了度世的心愿,需要传授密法。因此,他以神通显化,不再经过母胎而出世,又在南印度的一个国度里,正当国王夫妇在后园闲游时,看见池中巨莲中间的一朵忽然放大得异乎寻常,顷刻之间,又从这巨莲的…聊了这么多,大乘也好、小乘也好、西藏密宗喇嘛教(就为藏传佛教,另多少是汉传、南传佛教,还有从密法来分分为以藏传佛教为代表的藏密、唐三藏法师唐玄藏从印度带回来的唐密以及由唐密东传至日本演化出来的东密)皆是佛教,只是修持的技巧和途径不一样而已,譬如感冒可以用中医、西医治,中医里又分有汉族、藏族等,只是治疗的技巧不一样,其目的都一样,治好病,佛教也一样,自度度人。


您可能感兴趣